【設為首頁】  

編輯台報告

 台灣樂透彩券

頁首
政治要聞
社會萬象*交通訊息
生活情報
地方代誌
文化休閒活動
非常校園*教育
消費財經科技
體育新聞
非常旅遊
醫藥衛生環保
圖片新聞
綜合新聞
●非常人物
●認識稅務*法律●
第2任高雄市長就職
廟宇探索
●影音平台●●

訂火車票

飛機時刻表

高雄航空站 

郵區號查詢

醫療村

高雄區監理所

採購投標

發票對獎

我要報新聞

 *高雄縣風情之旅 

地名由來
在台灣居住這麼久
你曾花心思去瞭解所在地名的由來嗎?

新聞搜尋    
怎麼看都不像「東西」
圖與文/南邊

高雄市在前市長謝長廷任內賦予海洋首都的意象與城市目標,市府團隊在這個政策意象之下著手改造高雄市的市景,街景、河景、公園重新做主題造景,陸陸續續進展,高雄市好不容易在市政政黨輪替後改頭換面,這個施政成果,市議會樂觀其成,很少有批評聲浪。

平心而論,高雄市的市容在謝長廷主持市政的六年,有很大很大的改變,許多外縣市到高雄逛逛的、返高的高雄子弟都認為高雄市真得變很多。譬如,新光路直接通高雄港、前鎮運河不再有惡臭、愛河成線型地大幅風貌改善、新舊住居部落的家庭污水接管也漸漸有成果出來。這樣的改變,市府團隊內的養工處、水工處,相當有苦勞。

但是,從行銷基本理論來檢視,高雄市的市容的改變只是城市「品質」的提昇,談到「城市品味」,高雄市還有一大段路得走。

舉例說說。品味是內涵,說給大家都聽有的,品味就是說城市的文化。文化與文明不同,基本上,文化是內在的,不是用眼睛索視的,是用心靈去感覺的;文明是外在的,譬如說高雄市也會有捷運在地底下穿梭,追求現代化。

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在一定發展程度之後,能走的只有一條路,那就是做文化產業。文化產業不是非生產性產業,反而是生產性產業。後工業年代,美日英德法等已開發國家的國家走向、與諸多重要城市的城市行銷走向,只有文化輸出。

文化是大自然給人類的賦畀,但得由人類自願性地來創作擴充,文化的影響力無遠弗屆,它能讓人欣賞、尊重,並因此而有商品價值。眾所周知的地方特產,其中就蘊涵地方文化,在吃與看的功能中加注對特定地區的了解,進而欣賞、尊重。

 城市行銷離不開對城市特色的宣傳,在這方面,以往的市政府花費不少心力與公帑,其中有一樣「東東」實在叫人不知道要怎麼說。,叫它「東東」,不叫「東西」是有因的,因為城市文化不應該這樣被亂搞。

 這個「東東」叫高雄市的公共藝術作品。這種作品佇置在各個景點空曠的區域,通常是草皮上或走道旁,對整體空間視覺的塑造很有「感覺」。理論上,不管看的人覺得怎麼樣,這些公共藝術品都有長年維護的價值,理由之一這是藝術品,理由之二這是很花錢的公共建設,是市產。但是,看看各個景點的作品,除了禁得起風吹雨打與炙陽照射的鋼筋水泥、不鏽鋼等等塑材之外,這些作品有的油漆斑駁、有的燈管不亮,怎麼看都不像「東西」。

 再進一步了解,這些作品當初徵圖發包,作品費用很貴,有的作品的費用可以做一項小工程,當然藝術是無價的,這可以理解與尊重,但是相對地,把這種作品當作「廢物」,不設定維護機制,這怎麼說都說不過去。

 高雄市政府是把各個景點的公共藝術作品交給做工程的養工處、水工處去維護,那麼誰來維護呢?就是幾個巡邏公園點的技工。技工不會是人人都有藝術內涵,只要看藝術品沒有被颱風吹倒就算盡職了,這樣的維護會有什麼品質?至於整修,更不用說了,原創者不會同的話,整修會變成新創,誰來新創?就是不知姓名的一般工人嘛!

 高雄市政府至今好像還搞不清楚什麼是環境維護與藝文管理,搞環境的伸手也管藝文、搞環保的卻用舊法令管制委外經營的公園區域的音樂,搞文化的卻不便出手關心在公園與景點內的公藝術作品。這個不清不楚的行政暗處,應該是公帑花得不知所以然,市民權益受損與委外廠商頭痛。

●圖說:塩埕區仁愛公園,名為城市行銷指標河畔公園。佇立在這個公園內的公共藝術作品是什麼樣子,市民可去觀賞看看。




地方綜合新聞評論
下一頁           ( 共 3 頁 )
人民的感受誰會在乎?   (2010/07/25)
微笑的背後   (2010/06/28)
自殺防制宣導   (2009/05/25)
2009高雄縣長選舉綠營危機大   (2008/11/02)
學說好話的秘密   (2008/07/23)
「尊重」是社會和諧的根本   (2008/05/09)
不作電腦拒絕往來戶   (2008/05/08)
突破親子關係的瓶頸   (2008/05/07)
李文琪說Follow me 勇敢活出自信與快樂!   (2008/05/07)
布類彩繪創作的心路歷程   (2007/08/10)


 

關於本報友情鏈結我們的服務廣告刊登讀者投稿
版權所有@非常新聞通訊社 (局版台訊字第21號) 媒體系列 非常新聞網路電視台 非常新聞周報
統一编號/80942806

E-mail: editor@unntv.tw